“通关”啦!“通关”啦!1月8日起,深港口岸分阶段有序恢复内地与香港人员正常往来。在恢复通关首日,各口岸通关现场平稳顺畅有序,激动的心情洋溢在每一个通关人员的脸上。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做强做实深港这一极。过去三年,深港两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依然多措并举积极推动*策对接、深化合作。在前海、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两地科技创新合作成果越来越丰厚;无论是“港澳药械通”,还是职业资格互认,两地人才交流和发展越来越畅通。
本次恢复“通关”,不仅会打通深港两地往来的“硬联通”,更能推动两地携手发展的“软联通”,两座城市之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而深港这一极的发展势头也将更加强劲。
当前,香港正处在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双区”建设、“双改”示范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带来了很好的机遇和平台。
深港合作,正步入最好的发展时期,呈现出无比美好的发展前景。
重大合作平台构建深港合作新格局
“我们要用好‘一国两制’的优势,这种互补优势所带来的红利,是会长期存在的。”在“双向开放、深度融合”——年深港现代商贸业升级发展交流会罗湖专场会上,日前召开的深圳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所释放的诸多信息成为众多港人热议的话题。
“此次深圳市委全会提出,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以及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消费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深港合作发展真的迈入了一个‘*金发展期’。”香港贸发局大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深圳代表曾沂靖说。
南海之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环抱下,深圳和香港不断深化合作,联手发挥两地优势,丰富“一国两制”事业新实践,在彼此成就中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融合。
深化深港合作,要有具体的载体、生动的实践,这个载体就是重大合作平台。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正式发布,前海再次迎来历史性时刻。
频密的对接合作接踵而来,充分释放扩区动能。“前海港澳e站通”正式运行,实现香港投资者“足不出香港、一站式”办理前海*务事项;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北区启用,全方位满足港澳青年创业需求;前海管理局与香港财库局推出18条措施,支持前海深港风投创投联动发展……数据显示,年1-10月,前海实际使用外资48.94亿美元,占全市53.3%。其中,实际使用港资46.38亿美元,增长10.9%。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科创森林”也愈发枝繁叶茂:多个高端科创项目正加速推动落地,5所香港高校带着10余个优质科研项目进驻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24个港澳创业团队余人进驻孵化加速平台。
与此同时,深圳积极对接香港提出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以及与深圳形成“双城三圈”的战略性布局,正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努力打造国家级深港合作新平台。
“软”“硬”联通畅通要素流动
年8月底,电子签章互认在深港实现,两地企业可以选择远程签署电子合同,实现不见面签约。企业跨境业务往来打破地域限制,深港“软联通”再添新通道。
面对制度、法域、关税区、货币等诸多差异,深港在规则机制上不断“架桥修路”,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从年深港通开通,到年深港ETF(交易所交易基金)互通开通,再到年ETF纳入深港通,深港两市互联互通交易品种进一步丰富,为两地投资者跨境投资提供更多元化选择。据统计,深港通开通5年多来,累计交易金额超过50万亿元。
深港在法律等专业服务业的合作愈发深入。税务师、建筑师等16类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仅需备案即可执业,多家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落户前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挂牌,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已连续开展两年。
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重头戏”。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牵头建设的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成立三年多来,组建了70多个研究团队,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为了推动研究成果产业化,该院牵头建设的深圳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已经吸引了近50家企业和科研团队。
围绕服务和促进规则机制的“软联通”,一系列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也加快上马: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正式启用,深圳机场三跑道建设也全面步入“快车道”,助力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
深港轨道衔接正在深入谋划实施,“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形成:莲塘/香园围口岸正式开通,皇岗口岸重建项目正加快施工,罗湖口岸改造规划也已正式启动……
基础设施“硬联通”及体制机制“软联通”,让深港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关键要素加速流动,如有力的羽翼,助推大湾区振翅高飞。
为港澳青年创造逐梦圆梦大舞台
作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协会会长,王凯在年决定带领协会会员到大湾区发展。从地理位置到*策配套,多维度研究对比后,最终选择“落子前海”,并将这里做为青创中心的大湾区总部基地。“我一直研究社会发展和国家*策,看到国家持续推动前海建设,感到这里是国家发展和深港合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王凯坚信深港合作是大势所趋。
在青创中心,王凯建立起“港人服务港人”的模式,工作人员都来自香港。他表示,在前海注册港资企业非常便捷,开户、登记均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法律规章制度也更加完善,所以营商效率很高。除此之外,前海的惠港澳青年优惠*策也对港人在深创业十分友好。“前海是港澳青年来到内地拥抱湾区的第一站。”
越来越多香港青年像王凯一样看到了深圳的发展机遇,选择“跨过深圳河”,筑梦大湾区。
自年首个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揭牌,不足10年的时间里,深圳16家港澳项目较为集中的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港澳项目个,带动港澳居民就业人。年名香港大学生通过“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来深就业。
深圳也在多措并举推动大湾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让香港青年“来了就是深圳人”。
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若干措施》从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等4个方面推动港澳居民享有深圳“市民待遇”。去年,深圳市人社局配合深圳市税务局上线社保费“跨境”港币缴费项目,增加港币支付通道,实现了从参保到缴费全流程跨境办理。
与此同时,“港澳药械通”*策在深圳正式落地,医院已获批引入18种药品和10种器械;粤港澳大湾区第一所深港融合示范性学校——香港培侨书院深圳龙华信义学校正式开学,年首年招收香港学生约名……
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领域的深港民生合作正跑出“融合加速度”。下一步,深圳将进一步研究解决港澳居民关心的问题,稳步推出更多便利举措,让愿意到深圳来的港澳青年在深圳学业有成、就业有门、创业有路、置业有方。
崔璨许懿
崔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