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何建成,贵州铜仁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
人生是线性的,有起点,有止点,但不可逆。起点和止点之间的距离有长有短,短的三五十年,长的逾百年。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条线上标注一些轨迹,供自己回忆。
——题记
与《贵州日报》相识12年,是我人生线段上的重要轨迹。相识缘由与该报以外的大多读报投稿人不同,我坐过贵州日报社的办公室,吃过报社食堂,当然也在报纸上发过文章,这也成为我后来偶尔与朋友显摆的噱头,我曾在贵州日报社实习过,并常以此为荣。
年,毕业实习之际,我从南昌来到贵阳。源于对记者职业的向往,并经介绍进入贵州日报社实习。依然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到贵州日报报业大厦楼下,竟然找不到入口,对我们这些从农村来的孩子而言,只要进城就能看到高楼大厦,但真正能毫不畏怯地进入高楼大厦,那是几年以后的心态了。因而,带着几分胆怯和惊喜,乘坐电梯到了报社的记者部,杨龙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并由*诚克老师带着我采访,在此还见到了后来成为挚友的成嘉廷。那一刻,第一次觉得自己不再是过客,突然热爱起了这座曾经让我饿着肚子寻求生存的城市。
后来的实习时间里,*诚克老师带着我外出采访,引导我如何采访,如何写新闻。每次采访归来,我都非常兴奋地写稿,或许是受专业影响,主学中文的我,总是在诗情画意和韵律辞藻上做文章,尚不知新闻不是文学,无需雕琢修饰。诚然,每次写出来的稿子都难以被认同。诚克老师顾及我的感受,就叫我写初稿,他自己写定稿,这样一来,既不打击我的自尊心,又不会耽搁发稿时间,这也锻炼了我,一举三得。每天报纸出来后,我都会在报纸上翻来覆去反复查找,看看有没有诚克老师带着我写的稿子,有没有把我的名字落下,那种心情,难以言表,又不好言表。
实习3个月,诚克老师带着我发了大约10篇稿件。正是这10篇稿件,引领我走上了记者之路。大学毕业后,我如愿进入地方报社做了一名持证记者。贵州日报社实习的经历,为我后来采写新闻注入了底气。
4年后,因工作变动,离开媒体行业。进入新岗位,我依然主动承担起单位的对外宣传,这为我与贵州日报社再续前缘提供了便利。
如今,每次路过贵州日报社大楼,我都会驻足仰视,都想进去看看。但终因不便而缓步离开。只能在心里默念:《贵州日报》,我曾靠近您,在此谢谢您!
《贵州日报》创刊70周年系列活动之——我与《贵州日报》征文”启事(点击查看)
文/何建成
刊头制作、相框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吴浩宇
文字编辑/邱奕
视觉编辑/向秋樾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