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3年,致青春导报创业员工,老将不老薪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有效方法 http://pf.39.net/bdfyy/bdfzg/220614/10991949.html

三月的暖风,带来了春的笑靥。桃红柳绿,春色满城,这是扬帆的季节,奋发的日子。

今天,亲爱的导报23岁啦!

此刻,心随风动,感念一同走过的如歌岁月,致敬一起砥砺前行的最好我们。此刻,千言万语,汇成最真最诚最暖的深深祝福——

海风拂春柔,峡水清且湍。导首千重浪,报晓送潮声。二十三载梦马韶华,十八般武艺样样精,三寸弱翰心中握,岁月流转情依然。生花妙手,日夜不息,快意担道著民生,乐在其中争作为!

二十三载飞扬岁月,热烈的纸笔,倾听记录城市脉动;温柔的镜头,追寻定格历史印迹;滚烫的匠心,融合、创新、改革因应传媒变局,迈进激情澎湃的新时代。

二十三年青春路上,扎根市民以心暖心,走进社区春风送暖;爱心助学,“梦想加油站”真情升级,全新助“飞”;记录凡人善事,弘扬“平民英雄”,点亮文明之光,传递暖城大爱。

二十三载架桥连心,七夕牵手会,成就了一段段两岸联姻佳话;中秋博饼,同胞携手拼“博”,乡亲齐欢乐;创意涂鸦,青年奋发“涂墙”,共绘两岸美好家园。

二十三年热血逐梦,一往无前,追逐新闻的理想,追逐理想的新闻,老将不老薪火相传,新兵争先策马扬鞭,笔下星光灿烂,心中山河壮阔。

二十三岁,青春勃发,挥斥方遒——

临海,听风,读两岸,一起向未来。

做无愧年华的垦荒人

李雪梅(经管中心主任)

我是一个热爱自由不拘泥旧事的人,但也确实很惊讶自己在导报待了23年。是什么原因让我有如此“耐力”坚持下来了呢?总结起来,是报社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赋予了我各种锻炼机会,形成了我不平静的23年媒体历程。

大学毕业进入媒体行业,恰逢报社在厦门的艰难初创时期,因各种外部因素,报社影响力难以拓展。

我负责时政文化采写。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当时应邀来厦组建厦门爱乐乐团,乐团与报社一样,初出茅庐如履薄冰。作为厦门第一个采访郑小瑛的媒体记者,我提出乐团与报社联办几场音乐会,提升知名度的建议。大师欣然同意,报社领导也鼓励我大胆尝试。

经过积极谋划和筹备,年,双方联手成功举办三场春之声、仲夏音乐会,乐团迅速成为烫金的厦门新名片,社会坊间在一段时期内也流传着“听音乐会看《海峡导报》”的家常话。

在导报的23年,我经历南征北战三次开荒。第一次,是作为海峡导报的创刊员工白手起家。第二次,是因报社对台宣传工作的需要,年被厦门市台办和报社推荐,作为福建平媒首位驻京记者开展对台宣传工作。在北京时期,我跑遍十几个部委、福建九地市驻京办,还参与厦门各大活动北京宣传,曾经一年走破三双鞋。第三次,是奉命筹创大陆第一本两岸财经杂志——《海峡商业》。我与大陆专家、台湾同行及同事昼夜奋战,年创刊号问世。

作为垦荒人,23年来我扛起锄头挖下的每一抷土,持续为我的职业生涯夯实起深耕细作的态度。

随着报社近年来转型发展的需要,我先后转战广告、发行、行政、经管等部门,从事经营及管理服务工作。

从采编到运营,我变成全链条功能的媒体人,被同事们笑说“一个人可以办一张报”。这些经历使我更加深入理解报业生态的难点痛点,也能从更高站位务实地执行各项服务任务。

转过23个年轮,我踏实地走过报社的峰谷,经历着市场的聚散,也真切地感受到职场的善恶,并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似水年华一直在路上

钟鸿瑜(台海网总编辑兼两岸融媒体中心副主任)

接到任务,让我写写在导报23年的感想,我想到的词是:在路上、叹流年、总轮回。

厦门,曾经有三次大台风正面袭击。除了大家记忆犹新的“莫兰蒂”,还有年的3号台风,年10月9日的超级台风。年入职的我,就“有幸”遭遇了两次。

记得年那次正逢天文大潮,狂风裹挟着暴雨,整个鹭岛天昏地暗。作为新人,跟着前辈忐忑出门采访,记得刚到莲坂转盘,更有几块数米长的铁皮从采访车的前方扑面而来,擦肩而过。那一刻,我有点吓到。记者,不仅有表面上的光鲜亮丽,更有你所想不到的如临深渊。回吧?不行,因为你是记者,该去的目的地还得去,该采访还得采访。开弓没有回头箭,23年来,我的采编工作从台海新闻到时政新闻,从时政新闻到财经新闻,再回到台海新闻,最大的感受是,一直在路上,真是不轻松。

近期,俄乌冲突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而年的9月11日,对于一个新闻人来说同样惊心动魂。当天我上夜班,负责导报头版编辑工作。习惯性浏览的几个主要新闻网站,突然有条新闻弹出:有飞机撞向纽约世贸中心。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第一想法是,头版有料了。接下来事件的发展,更是让我这个资历尚浅的编辑瞠目结舌:第二架飞机来了,五角大楼也被撞了,世贸中心倒塌了,美国宣战了,美国攻打阿富汗了……

回想当年“”报道过程,再看看当下俄乌冲突的采编过程,这个行业真是够不确定。但如果沉下心来思考,你还能发现不少规律性的东西。

年,陈水扁上台,上任当天提出了“四不一没有”。时任台湾新闻版编辑的我和一众编辑们嘀咕:这家伙“从良”啦?年,陈水扁悍然抛出“一边一国”论,我的这种想法戛然而止。近年来,民进党当局和蔡英文为了选举,持续大肆操弄“抗中保台”“芒果干”等话题,无所不用其极。又是一个轮回,都那么一回事!现如今“转行”负责台海网采编工作的我,对这两人行径的感受是:“一边一国”也罢,“抗中保台”也罢,对于陈水扁蔡英文之流,都只是一门生意。万台湾人民的安危并不是他们的考量,选举才是他们的优选。

23载似水年华,如果要对我的采编经历小结下,我想对自己说三点:一、继续做一个能够坚持操守的人。二、做一个既能够坚守专业,又能勇立潮头的人。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变化,唯有学习和改变值得托付终身。三、尽量做一个能够温暖他人的人。只要对社会有益,还是尽我所能吧。

一路成长一路眷恋

吴强(财经全媒体中心副主任)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

数一数,入职导报已经23年了,曾经的帅哥成了油腻大叔,当年办理入职手续的办公室美女,已然悄然隐退。

刚来导报时,报社安排我做财经编辑,原本一心要做记者的我顿感蒙圈:“啥!编辑,还财经?我只会上银行领钱好不好?!”但看着领导慈祥的目光,还是硬着头皮接下了这活。

还记得第一天编版,虽然忙得昏天黑地,可电脑上的版面还是一团混乱,不是这里少一块就是那里多一块。“不会明天报纸要开天窗了吧?”就在两眼发黑、一股绝望感在心头油然而生之际,总编林总的身影在背后悄然出现了。“就是让你先实战一下,早就预料到你第一次编不好,提前准备好了版面,哈哈!”从口袋摸出根烟点上,舒坦地吸了一口,林总笑眯眯地说。

一头黑线啊!痛感新闻采编素养不足的我,决定奋发图强。记得当年,我们特别推崇具有岭南画风的《南方都市报》,经常自己买上一份,看人家的版面编排、标题制作,边学习边摸索,加上得益于报社领导和前辈的教诲,就这样一路磕磕绊绊走了过来。

当年的导报刚刚创刊,条件也很简陋,办公场所就是湖滨南路的几间旧房子,办公室里只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还得拨号才行。虽然条件简陋,但大家劲头很高,一帮新丁在几位福建日报来的前辈的带领下,很快就打响了知名度,发行量和影响力一路上升,一时风头无两。这也直接搅动了厦门报业原本平静的一池春水,同行纷纷扩版改版,面貌随之一新。

很快,报社鸟枪换炮,从湖滨南搬到了帝豪大厦,此后又紧跟时代潮流,创办了网站、杂志,还有各种新媒体,从单一媒体到融媒体矩阵,见证了一段当年都市报兴旺的历史。海峡导报这个广阔的平台,给了我多种学习的机会,让我得到了成长,也结识了更多的同事、朋友。

回首23年的导报生涯,有欣慰也有惭愧,惭愧自己出的优秀作品太少,对社会奉献太少。同时,也对报人这个高尚的职业充满眷恋,期望年轻的后浪们珍惜这个岗位,珍惜这份荣誉,用更多的优秀作品为生活添彩,为导报争光。

根植生活沃土绽放短视频之花

施婉淯(视觉中心)

在老土地上开出新的花,这株花就是我们新成立的视觉中心。

今年23岁的我,是海峡导报视觉中心的视频记者、视觉编辑、新媒体运营,在进入报社之前,我学的是播音与艺术主持专业。

优质的内容永远是核心竞争力,这恰恰是传统媒体的优势。

去年10月,中山公园南门前出现了一座造型独特的艺术雕塑公交候车亭,一时间成为吸睛焦点。像这样的艺术候车亭将会有8处,分布在公园南路、虎园路和文园路周边,乘客多为老人和学生,候车亭的功能性、服务性究竟如何?

我和小伙伴到现场踩点观察。在中山公园站,不少来到车站候车的市民对这个新变化感到很新奇。一位身着旗袍的女子,手中撑着西洋伞,与身旁两把传统油纸伞相互呼应……中西合璧、复古韵味,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一些细心的市民也注意到,艺术候车亭在实用性上或许值得考虑:如伞与伞之间存在缝隙,一遇下雨,雨水便顺着伞的边缘流下,正好会滴到伞内的人,流到候车椅上。在另外几处候车亭,有市民则对候车座椅提出了一些建议。

我们用手机记录、拍摄,我既当出镜主持又做剪辑,制作了短视频新闻《厦门街头的“艺术公交亭你怎么看?》和后续报道《专家分析:艺术候车亭存在什么问题?》,采访听取公交车司机的看法,邀请市政协特邀研究员实地察看。

这组短视频,是我到报社后做的第一个连续性报道。短视频发出后成为爆款,获得市民和网友的点赞,《海峡导报》报纸同步报道,市领导进行批示。

事实证明,短视频新闻虽然不长,但如果一味求短、求快,画面、内容、细节等就会显得单薄、粗糙。无论是什么媒体,传播介质、形式改变了,优质的内容,却始终来源于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短视频新闻的挑战不仅在当下,更在未来!

长漫献礼特区40周年

陈哲文(两岸融媒体中心)
   

这么巧!我和海峡导报同一年出生,如今又一起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我是学美术出身的,离报纸有点远,进入报社后从事的工作,也是和报纸不大相关的视频剪辑。从前的我,以为新闻工作者接接电话就能获得新闻,在键盘上敲敲就能写出新闻稿,甚至图片也由读者提供,但去年的一次经历,完全颠覆了我对报纸、融媒体的认知。

年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还没喝,我就接到一个任务:用长漫画的形式绘制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什么?40年,我才20多岁,这么厚重的历史,我小小的画笔岂能穿透看透画透?我的大脑空白,内心不安。我瞪大眼睛,身边坐着一整个创作团体。是的,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挑战随即开始。厦门40年变化,翻天覆地,岁岁大不同,如何取材取景,一时之间,不知从何下笔。思索再三,我决定绘制每一年的原景再拼接,因为原景最能引起“老厦门”们的回忆,也是我想要表达的“亲民+严谨”。

年10月15日,湖里一声开山炮响,拉开特区建设大幕……对着当年的新闻照片,我的画笔越过山丘,在iPad上画出烟雾,我的搭档画下人物,一天过去了。我的煎熬才刚刚开始。“放不下!放不下!”我每天都困在这个问题里。漫画,要在手机呈现,竖屏才是王道,每一年大事那么多,怎么画、怎么放?

最令我“头秃”的是年的部分,金砖会晤、鼓浪屿申遗成功、地铁一号线开通、垃圾分类……都要放在一小块画板上,怎么办?我的搭档给了我启发:“长漫讲究的就是融合。”我提取了每个事件最突出、最有记忆点的元素,将它们精心排版融入到一个场景中,终于形成一幅完整、简洁的画面。

两个月的奋战,经历了不断推翻重画,不断精细修改。有时真的使我崩溃,但最终的成品令人满意。虽说过程中经历了“千山万水”,但也让我改变了从前对新闻工作者的刻板印象。报纸、融媒体发布的成熟、完善的内容,需要幕后创作人员不断精心雕琢、耐心刻画,从内容构思、文案写作、图片拍摄和挑选,从想法产生到内容发布,每一个步骤都要经过层层锻造、不断完善。也正是这段难忘的经历,使我内心对新闻工作者的敬意不断高涨。

因工作被“关”14天

黄靖荔(视觉中心)

人生中每个“第一次”都是试金石,而在我的人生中有不少的“第一次”,都献给了这个与我“同龄”的海峡导报。

入职报社半年,在我身上发生了许多我从未设想过的事情,比如第一次与大人物近距离接触、第一次目击突发事件的现场,第一次放下“脸皮”在街头四处找路人采访……

不过,比起第一次被拉到酒店隔离14天,这些都“轻如鸿毛”了。去年9月,厦门暴发了新一轮疫情,形势非常严峻。作为刚转正不到一个月的新记者,第一次面对这种大场面还是一脸蒙的,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接到疾控中心的电话,通知我被判定为“次密接者”,需要马上进行隔离,我那冲锋疫情一线的同事也成了“密接者”。一夜之间,几乎大半个部门都被拉进隔离酒店。

在酒店隔离的14天里,我还是每日与工作为伴。如果不能到“前线”报道,那就提供后方支持:在报社的抖音号上跟进每日的疫情发布会、实时追踪疫情防控最新情况、寻找疫情下的温情画面、提供每轮核酸的资讯……

当看到自己编辑的有关医护人员支援厦门的视频点赞达到上万,看到评论下大家真诚的祈祷,暖心的鼓励,我忽然明白成为新闻工作者的意义。我失去了中秋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在隔离中依旧以冲锋的姿态投入工作,在第一时间为市民播报最新、最快、最准确的疫情防控信息与防控举措,真实记录下各条战线感人的抗疫故事,报道病患好转、社区恢复如初,宣传企业、个人如何帮助他人……

当记者们穿梭在“前线”的时候,成为“密接者”,实际展现出的就是一种对本身职业的担当和尊重: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下,努力和大家分享着积极温暖的故事,勇担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