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都知道“特朗普雄起”(“Trumpbump”)对于美国新闻业的提振。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电视、报纸、网站、各种新闻应用都因为有了特朗普而流量大增,订户暴走。
号称美国报业旗舰的纽约时报,数字新闻产品订户数迅猛突破万,纽约时报的股价在年大选之后上涨了约70%。咬定特朗普,有人有钱有市场,被特朗普怼上几句、推上几贴,有什么大不了的?
那么,特朗普是不是有可能成为新闻业的拯救者呢?爱信不信。特朗普让新闻专业主义的价值被重新高度认知,同时,特朗普也让许多以新闻专业主义为遮羞布的媒体与媒体人原型毕露。在美国,无论极右还是白左媒体,原来大伙身上都有包袱,都有立场、观点与利益。本来如此。
特朗普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也有很多东西可能根本无法改变。
纽约时报早些时候发布的欢天喜地的年二季报,表扬与自我表扬的力度空前。但是,有没有毛病呢?鸡蛋里还有骨头呢。有人就挑出来了。斯坦福有影响力的新闻学者FredericFilloux研读纽约时报最新季报后,写了篇评论,做了下面这张图。
上面这张图展示的两组数字简单明了。绿色部分,年2季度与年2季度同比,纽约时报总收入增加9%,数字产品收入占总收入的46%,付费订户数万,同比增长63%。杰罗姆需要扫兴地注上一笔:总收入增长幅度不错,超过中国的GDP增速2个多点了,不过,这中间有年下半年几次大手笔并购带来的电子商务并表收入,并非纽约时报的主营业务(广告与订阅)突然暴冲了。
红色部分,数字广告收入同比跌10.5%,日报发行量跌了4%,周末版发行跌1%。这部分需要重点讨论一下。你觉着目前纽约时报纸质报纸的发行量有多少?多万吧?通常,你会找到的答案离这个数字不远。但是,请注意,这不是纽约时报的发行量,这是纽约时报周末版,他们称为星期日版的发行量。至于日报发行量,呵呵,有谁知道吗?你可以就近找纽约时报驻北京的那些大记者问一下,看他们知不知道。数字版的发行量他们一定可以脱口而出,印刷版吗,猜吧。或者,如他们的CEO马克·汤普生那样说也行:数字版、印刷版付费订户两相加总,订户有多万。
杰罗姆好奇心重,多年来一直有读纽约时报季报及季报电话说明会文字记录的习惯,闲的时候,还会写纽约时报季报系列述评。因为这份报纸被认为是美国报业的旗舰,财报这些很难做手脚的数字,必读。但是,杰罗姆可以十分负责任地说,无论是已经做了好几年CEO的马克汤普生还是即将向儿子交班的社长(出版人)小苏兹伯格最近几年都没明确地呈现过某个时点的具体发行数量。把实际发行量搞得跟女性年龄一样敏感,中外皆然,不问也罢。
不过,纽约时报每季的财报说明会上,都会老老实实地告知这一季度印刷版发行量的下跌幅度。这个下跌幅度数字,通常并不在财报上形成文字,而是的财报说明会上被分析师问到了,才口头提供。杰罗姆发现,因为每季都会有华尔街分析师追问这一数字,最近几季电话会议上,纽约时报高管们干脆直接在简报时说明白了。而分析师们似乎也有默契,从来不问下跌4%,究竟是从哪里跌到哪里,怕让人家为难。
这都是人家的家务事,外人其实不必那么顶真。之所以在这里较劲,是因为,这正好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绕不过。
特朗普成了新闻专业主义雄起的催化剂,帮助纽约时报等媒体找到了一个春天,但是,有些东西,特朗普帮不了。FredericFilloux制作的上面这张图表,让杰罗姆突然意识到了这一点。
特朗普大幅度催涨了纽约时报的数字订户数,但是,特朗普没有改变纽约时报印刷版订数(零售数)的持续、稳定的下跌。这样的趋势,同时也是美国乃至欧洲(比如卫报)其它主流报纸的共同趋势。
特朗普有可以改变的,也有无法改变的。特朗普能够改变的是局部的、短暂的,特朗普无法改变的是根本的、长期的。
纽约时报的印刷版发行量最近几年,每个季度都在以4%、5%不等的速度同比下跌。这意味着,每年纽约时报的发行量几乎都在以4%、5%的速度,年6月30日,这个数字,已经从哪里跌到哪里了呢?
这里有几张杰罗姆两年前用过的图示。制作者是美国著名的非赢利性原生网络媒体ProPublica的总裁理查德·托福。
这张图表显示的是美国前25大报纸年至年的的发行量变化。年9月的数据来自各报向权威研究机构AllianceforAuditedMedia提交的报告,AAM的宗旨是帮助媒体业“诚信交易”(TransactWithTrust)。理查德·托福研究的方法论、数据采样方面的科学性,都可以讨论,甚至,他的具体数据,也存在明显的差错,比如,杰罗姆特意用红线标注的今日美国报的发行量就错得离谱,今日美国报专门澄清,理查德·托福专门进行了修正。但是,除了今日美国报,没有其它报纸提出质疑。在杰罗姆看来,这份图表呈现的趋势是清楚的。
图表中排行第二的纽约时报年3月的日发行量为73.1万,年9月的发行量为52.8万。两年后的今天,年9月呢?由于种种原因,AAM已经好久没有公布相关的统计了。
不过,根据惯性,杰罗姆可以大胆地预测,这样的趋势仍在继续行进。这是特朗普无法改变的。也许,特朗普已经改变了正在改变着:如果没有特朗普,这个跌幅是不是力度还嫌不够?
强调这个趋势的存在,除了给那些不知所以盲目膜拜纽约时报的同学们提供一个参考,同时,也想说明一点:印刷版这样的持续、稳定的下跌,终将会有一个终点。只是,这个终点出现的时间早晚而已。掩耳盗铃的故事,早没有新意了。
强调这个趋势,其实背后还有一个包袱:在发行量这样持续下跌的过程中,纽约时报、、年年涨价,涨价所得,居然完美地覆盖了当年印刷版订阅发行收入的下跌,还有找头。不幸的是,据砖家说,这种逆向操作,透着死亡气息。著名学者FredericFilloux认为,这预示着一个产业的丧亡(Thissignalsadyingbusiness)。
这不是FredericFilloux信口雌黄。人家这么说,有依据的。他引用另一位砖家,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名教授司哥特盖洛威(ScottGalloway)的一句名言:某个行业行将被颠覆,你可以如何感知?你只需要去看哪个行业的(产品与服务)价格上涨得比通涨率更快。
这个论断多有道理,杰罗姆不知道。貌似有很多人在引用这个武断的结论。就我而言,盖洛威恰好是我十分喜欢的互联网连续创业者出身的商学院教授。杰罗姆喜欢他的原因是,这是一个快意恩仇的学者,逮谁灭谁,GAFA他全骂。比如,Facebook的广告统计算法老是出错,老是多算,错进不错出,盖洛威教授怒怼:错一次是错,错两次是错,反复出错,不是错,是欺骗。这样一位任性教授的理论,姑妄听之吧,不必当真。但是,盖洛威在这里举的例子,杰罗姆比较熟悉,也深以为然。他说:“媒体和电视业相当可能被颠覆:当他们的收视率、发行量持续下行的时候,他们却在不断提价。”
这说的不就是纽约时报吗?呵呵。
在年2月,杰罗姆写了一篇纽约时报年报述评《纽约时报:全球数字转型楷模的另一面》。杰罗姆没有理论功力,看不到种种现象背后的逻辑,但是,问题与现象还是看到了。下面是当时关于纽约时报发行量下跌与订价上涨现象的议论:
“纽约时报每年的提价,都能让它的那部分忠诚的读者作出更多的贡献,由此成功地对冲了印刷版发行下滑带来的发行收入损失。不过,这种持续的提价也可能使那部分并不忠诚的读者,加速撤离。从每个季度的印刷版订户的稳定、大幅下降中,就可以看到这样讽刺的格局。当然,不提价,发行量仍然会趋势性下跌。”
有人说纽约时报的读者是高端而忠诚的,他们并不在乎订费的增加。这种恭维,这个判断也许是正确的。但这个判断,这种期许,也可能是矫情的。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每个季度都以同比大约5%左右速度消失的纽约时报订户都是些低端而不忠的人?这个季度高端而忠诚的部分用户,到下个季度为什么就突然变得低端而不忠了呢?
订户,无论续订还是不续订,仍然是那个人。改变的不是那个人,而是这个世界,这个被GAFA(谷歌、苹果、Facebook、亚马逊)等新媒体巨人践踏的世界。以新订、续订读者的高大上来贬损退订读者的格调,不合逻辑。
不断地逆风提价,并不能拯救报纸,恰恰相反,竭泽而渔,只能加速摧毁报纸的根基,使系统性崩溃的临界点更早到来。
顺便说一下,FredericFilloux向纽约时报提出了一个激进的建议,逐步淘汰印刷版,节约成本,全面向数字化转型。这个建议,现在看起来有点疯狂。这意味着,要纽约时报放弃仍然十分可观且仍然是其安身立命的印刷版广告收入。五年后看,会不会比较不疯狂些?但是,一张没有了印刷版或者印刷版发行量不断萎缩的纽约时报,还是那个众所周知的灰贵妇吗?
特郎普爱打高尔夫,很健壮,但是“特朗普雄起”有边界吧,不应期会很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