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帮母亲自杀被判3年,她上诉称应该判死刑 [复制链接]

1#
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www.wzqsyl.com/yfsz/zjzd/

北京的南山小区环境宜人,设施现代,住户众多。戴真和母亲范荣住的楼有28层,她们住一层。

年大学毕业后,戴真做了两个月的幼教培训老师就辞职了。她觉得“不适应”“受不了”“身体不好”,所以干脆回到家里。从此,戴真再没去工作。

年,戴真一家的生活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戴真的父亲在家中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去世。从那之后,母亲范荣的身体每况愈下,而戴真也选择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一直以来,戴真和母亲都非常依赖戴真父亲,父亲既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是母女俩与外界联系、交流的窗口,且是最主要的窗口。

范荣这边没有什么亲戚,戴真父亲有个弟弟,可在戴真父亲去世后,戴真母女主动掐断了与这个叔叔的联系。叔叔电话联系不上她们,就上门来找。门铃按得震天响,可她们就是不开门。

就这样,母女俩封闭在一间房子里,靠着拆迁时拿到的补偿款面对面地生活了三年,没有朋友,不交际。除了下楼扔垃圾,她们很少外出,买菜都是从网上订购,送货上门。

小区保安说,他有时候也会看到母女俩深夜穿着睡衣在小区里遛弯,但对她们的情况一无所知。

总觉得自己身上

有伤口在流血

戴真父亲去世后,范荣感觉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她对戴真说,腰腹部总是有针扎般的疼痛,折磨得她整晚睡不着觉。范荣腿脚也不好,膝盖经常疼,还有便秘的毛病,平常只能吃些麦片和粥。

此外,范荣还出现了幻觉,血是她幻觉里的常见主体:她觉得当年剖宫产腹部刀口下端生出许多血,家里的地板上总是被血浸满。可在她死后,警方仔细检查了家里,地上很干净,她身上也很干净,并没有血迹。

范荣到底有没有伤口呢?

范荣的伤口是在尸检的时候才被发现的。法医鉴定,范荣腹部是陈旧性的手术瘢痕,这种伤口是看不到的,是个大约2厘米的皮下瘘口,不断向肚子里扩张,还有股恶臭味。

年,医院看过,诊断出来的是盆腔炎。可她不想治疗,医院。范荣年轻时是名护士,但因和同事闹矛盾便辞了工作。

范荣的母亲是因结肠癌去世的,她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多半也是得了这个病,去医院花再多的钱也治不好,对女儿反而还是一种拖累。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让范荣不堪重负,她渐渐有了轻生的念头。

“你既然不帮我

就别拦着我”

年12月12日,范荣第一次尝试自杀。她搬上一个粉色小板凳,上了电梯,站在高层楼梯间的窗边,两手扶着窗框,待了两三个小时,然后又下来了。

从那以后,戴真经常在凌晨打开门就看见母亲坐在自己卧室门外哭。她说,感觉太痛苦了,睡不好觉,活不下去了。她要戴真帮她去找安眠药,戴真起初还会拦着她,劝阻她,可根本没有用。范荣于是抱怨戴真冷漠,甚至说,跳楼也是被她逼的。

“你既然不帮我,就别拦着我”。

有时是26楼,有时是18楼,范荣每次都哭着上去又下来,每次都没有死成。范荣早早就写好了遗书,还要戴真记得去银行取钱,当作她的丧葬费。

年1月10日晚上11点,范荣在卫生间里发出尖叫,她感觉自己腹部出了很多血,恳求女儿陪她上楼帮她跳楼。戴真觉得母亲真没救了,也想要尽快帮她解脱,便同意了。

母女俩拿上一把粉色的椅子进了电梯。上到10楼的时候,范荣觉得这个高度够了,跳下去可以死了。

范荣出事的窗口

1月的北京寒意刺骨,范荣打开窗户,觉得风太大怕女儿着凉,对戴真说:“你下去拿个帽子戴上吧,我在这里等你。”

楼梯间有两个玻璃窗,范荣选择了西侧正对着单元门的窗户。窗台离地面大约有95厘米,范荣腿脚不便,许久都没法站到椅子上,于是,她让女儿再回家去取一把小凳子。

范荣踩着凳子站上了椅子,身子面对着窗户,双手也往外伸,戴真抱着范荣的腿,一点一点缓慢地往下送,直到她的腿再也拽不住了。

从监控录像看,从戴真去一楼取回小板凳到范荣自杀,中间间隔了14分钟。在这14分钟里,母女俩靠在一起,说着话,范荣帮女儿重新戴好围巾,她戴了很长时间。

当戴真用手抓住母亲的脚踝时,她听见了抽泣声。戴真后来对检察官说:“我犹豫了,当时想把人拽回来,但是又想到就算是我把她拽回来,问题也没有解决。我当时想,我帮不了她,也不能还给她健康的身体,我能做的就是帮她解脱,也帮我自己解脱。”

戴真记得母亲最后嘟囔了些什么,可大风把这些微弱的字句都吞掉了。母亲就这样消失在戴真的视野里。

9个小时后,戴真才报警。她在床上躺了一夜,有一瞬间她“希望母亲死透了”,这样母亲就不用再受罪了。

从10楼的窗口往下看,是范荣坠楼后跌落的平台和漫无边际的夜。

“是个有些天真的人”

年1月12日,戴真被刑事拘留。1月17日,北京通达法正司法鉴定中心对戴真涉案时的刑事责任能力进行鉴定,给出了意见:被鉴定人戴真具有人格障碍,涉案前处于急性应激反应状态中,作案时,受人格障碍和精神疾病共同影响,辨认和控制能力削弱,评定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

母亲去世后,戴真陷入了长时间的应激状态,事发当晚的记忆有些扭曲和模糊,她似乎也开始出现了幻觉。

她的记忆是,母亲下腹部不断涌出鲜血,自己一度返回家里把厕所里的血迹都清理干净了。经警方调查,厕所地面上并未检测出有过大量血液的痕迹。

陈述事件的时候,戴真说的每件事都是确切发生过的,但细节上又总是和现实有所出入。

年9月30日,戴真被逮捕。她们的家也成了这栋高楼的一座孤岛。

年12月13日晚,记者来到戴真居住的小区,发现她们家里的大门上贴满了各种催款单,暖气费、水费、电费、治污管理费。暖气费的催款单从年贴到了年,门外的购物小推车和纸箱还放在原地,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

第一次提讯时,戴真很抗拒,她想过逃避处罚,供述的时候很不配合。戴真说,母女俩之前商量好了,要把一切都当成是范荣一个人的决定,是范荣自己跳的楼。

为此,戴真特意把自杀用的板凳和椅子留在了10楼,想要营造是母亲自己跳下去的假象。在想着要“帮助母亲自杀”的这段时间里,她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监控记录下来。

羁押在看守所里的这段时间,戴真想了很多,她觉得自己当时的想法“毫无道理”“我当时好像魔怔了”。

母亲死后,戴真甚至开始觉得父亲的死也是她的错,是自己报警、打电话太晚了,才导致了父亲死亡。即便后来的调查发现,在父亲去世这件事上,戴真其实是没有过错的。

“从我私人的角度来说,我很为她痛心,这是一场彻底的悲剧,但犯法了就是犯法了。”办案检察官对记者说。

针对戴真的案件,检察院也进行了多次研讨和探讨,去思考如何才能从法律的角度帮助到她。

检察官形容戴真“是个有些天真的人”:看守所狱友骗她说,只要把诈骗的钱还清,他们就可以出去。她就问检察官:“我的存折里还有70万元,我替他们还,他们是不是就可以被放出去了。”

“应该判死刑的”

年1月4日,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戴真依法提起公诉。2月4日,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对戴真作出判决:被告人戴真协助他人自杀,致一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且系情节较轻,依法应予惩处。鉴于戴真系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人,作案后能够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自愿认罪认罚,依法对其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判决出来后,戴真不服,提出上诉。但是,别人上诉,都是想尽量减轻刑罚,戴真不一样,“应该判死刑的”,她说。

现在,戴真觉得母亲的死完全是自己的责任,是她“杀”了母亲,她想以命抵命。虽然在检察官的努力劝说下,她明白了,要求多判几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这种想要追随母亲而去的念头似乎并没有消失。

法庭上,戴真说:“自从我父亲死后,我和母亲相依为命,我不确定我懂什么是爱,但是我确定我足够在乎她,在乎到我不允许别人去祸害她,我个人觉得她会希望在她死的时候有家人、爱人在身边。”

而在给女儿留下的遗书里,范荣写到:“感谢你——我最好女儿的陪伴,妈妈真的想好好陪伴你。我真心说给你,我现在身体大部分(时候)生不如死,也许说明我该走了。写给我的心爱——戴真。”

她们终归是在这世上孤苦的两个人,而现在,只剩戴真一人了。

(文中涉案人员和小区为化名)

采访手记:去“爱具体的人”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会做出协助自己的亲人自杀的选择?写完戴真母女俩的故事后,我明白了也许我们无法轻易想象他人的生活,因为每个人面对痛苦的方式不尽相同。父亲因心脏病去世后,母女俩的面对方式是自我封闭、离群索居地生活了三年,直到母亲不堪病痛折磨,以戴真想要帮母亲“解脱”的悲剧落幕。其实采写戴真故事的过程,就是我不断理解她生命的过程。虽然她的悲痛我无法领会,但至少我能作为一名传达者把她没法说出的挣扎写出来,让它们被看见。

理解她们的选择要从理解她们的痛苦开始。其实从尸检报告里看,母亲范荣的伤口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那她为什么会被折磨得每晚睡不着觉,活得生不如死呢?抱着这样的疑问,我采访到了心理咨询师杜洺君。她认为从母女俩的表现来看,父亲的离世使她们陷入了长期的应激状态中。人的心理和身体是一个互相影响的系统,范荣的伤口虽然很小,但她其实非常需要这份疼痛,因为疼痛可以合理化她的闭门不出和她想要结束生命的念头,所以这个无比小的伤口也会不断被放大。

母亲去世后,戴真自责不已。她的人生应该如何继续?杜洺君告诉我,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疏导她:一是帮助她厘清在协助母亲自杀这件事上的责任。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愿意为自己负责,那么她才有可能走入社会,为社会去承担责任。二是帮助她重新建立起对社会的信任,当个人和家庭的支持系统失效后,可以通过社会的支持系统对她进行心理支援。

出于很多现实因素的考虑,我没有见到戴真本人。我只能从办案检察官的讲述和案件卷宗、庭审记录等文字信息中捕捉她的故事。但我内心其实很渴望能和她面对面交谈,因为她的自我封闭与我生命中的一段经历有所重合。年疫情暴发时,我在海外孤立无援,在自我封闭中陷入崩溃。也许是时间慢慢治愈了我,所以在写她的案件时,我心里一直有着这样的念头,也许她在某一个时刻也是可以被拯救的。我也在想也许看到这个故事的某个人正经历着相同的挣扎,但你并不孤独,或许你现在不知道走出来的办法,但请你一定不要放弃。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在与检察官的交流中,我或多或少也得到了一些答案。我能感受到检察官对戴真的关怀和担心,她们面对的不是卷宗上的一个名字,而是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在我看来,戴真母女俩是有心理创伤的普通人,如果这种创伤能够早一点得到疗愈,悲剧或许不会发生。少些对于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和“有罪论”,多一些对她们的理解吧。而理解一个人,意味着在知道你们的人生经历迥然不同的前提下,依然能尝试着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得那样,去“爱具体的人”。(作者:涂思敏史达来源:检察日报正义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