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封面当科技公司吞下报业精英iWeekl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硅谷科技新贵们的目光正在转向媒体。贝索斯用4年的时间让《华盛顿邮报》完成数字化转型,还变成一个通过出售软件服务盈利的软件供应商。有人说这是《邮报》的起死回生,但《新共和》前主编FranklinFoer却认为这是新闻不断被科技侵蚀。科技公司影响了整个媒体行业的精神,降低质量标准。而通过一系列的并购、整合,亚马逊改变了自己只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面貌。与此同时,硅谷的社交媒体巨头们正在承担着他们不想要的责任——成为新闻媒体公司。当用户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跃时,社交媒体们正在被迫转型成为新的新闻源。尽管能获得广告利润,社交媒体却饱受虚假新闻的干扰,骑虎难下。

《华盛顿邮报》(下称《邮报》)不再只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报社了,自年开始,它就成了软件服务供应商。可能没人会想到,一度走下坡路的《邮报》去年开始通过出售软件盈利,今年更是签下大单,吸引《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每日新闻》等出版商成为它的软件用户。“我们正在保持盈利且将继续增长。”《邮报》发行人在给员工的邮件里写道。

出售软件听起来像是杰夫·贝索斯执掌《邮报》的精髓,他在年用2.5亿美元买下《邮报》,重金开发了一系列适应数字内容的系统。《邮报》的王牌软件是一个叫做ArcPublishing的内容编辑平台,它原本是《邮报》自己的平台,功能强大、使用方便,两年前开始有偿提供给其他出版商使用,就像卖商品的亚马逊做云计算一样。

Arc的前身《邮报》技术团队在年搭建的一个发行平台。这个平台集合了不同的工具,例如,Websked负责文章的规划,Anglerfish处理图片,Goldfish则用来处理视频,其他工具能涵盖收费、广告等多项功能。年,Arc免费为耶鲁大学等大学的学生报纸提供编辑平台服务,主要目的是用来测试新工具。年,《邮报》将这个平台正式命名为Arc。

▲《邮报》被收购前的办公楼,具有43年历史。

曾得过普利策奖的马里兰地方媒体《WillametteWeek》是Arc第一个付费客户,今年3月,《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每日新闻》也纷纷入驻Arc。月浏览量达10亿次的阿根廷媒体Infobae则是第一个进驻的大型网站。创办人DanielHadad说公司自己营运网站确实可能便宜一点,但是使用Arc是“一种完美体验的结合”。

在Arc上运营的网站总计已经有了3亿读者,出版商按带宽付费,收费范围从每月1万美元的基本款,到最大级每月15万美元都有。《邮报》并未公布ArcPublishing的具体收益,《邮报》首席信息官沙利什·普拉卡什表示,公司将Arc平台的最终盈利定为1亿美元。

4年前,这份百年大报从掌管它80年的格雷厄姆家族到了硅谷科技新贵手中,颇有种悲壮的感觉。这笔交易在全球掀起了舆论风暴,人们感到不安、疑虑甚至是失望。当时,许多人都没有想到,贝索斯能让《邮报》“起死回生”。

贝索斯的收购也许是出于兴趣,2.5亿对于身价亿的他算不上大数目。年贝索斯接受美国新锐媒体BusinessInsider专访时也提到,“我不懂任何跟报纸有关的东西,但我懂互联网,考虑到财务我也能支援,所以我买了《邮报》。”贝索斯为《邮报》带来的不仅是资金,还有亚马逊的价值观和方式,他希望这家老牌报纸学会用“互联网思维”思考问题。贝索斯表示:“我们以非常类似的方式运行着亚马逊和《邮报》。”贝索斯不断引互联网公司业内的管理工具,重视数字化的成果─流量,一如亚马逊早期的发展策略“成长至上”。在《邮报》的编辑部办公室里,有一块大屏幕显示着每篇报道的实时访问量。

▲《邮报》的新办公室,墙上的电子屏显示文章的实时流量。

他将改革重点放在“科技”和“新闻产业”,贯彻“量大质优”策略。《邮报》的技术团队在两年内增长了两倍,达到人左右,用贝索斯自己的话说,堪比“硅谷的任何团队”。《邮报》通过PC端、APP等渠道全面推进数字化发行,将下滑的发行量成功转化为流量。年4月,《邮报》在AppleWatch设置了一种叫作“大故事,小屏幕”的功能,它通过图表的方式在手表的6个页面完成一篇报道。这个APP还可以提示10条实时新闻概览,当时《邮报》是第一家在AppleWatch发布应用的媒体。为了让用户能够亲临新闻前线,《邮报》还致力发展体验式报道。他们尝试AR技术,通过3D新闻还原年发生在巴尔的摩的监禁和死亡事件。

《邮报》建立了“用户参与漏斗”模式,按照访问频率、停留时长等区分用户,针对他们推送不同的信息。贝索斯还引入了“A/B测试”,用来改善用户的产品体验。具体做法就是让每位用户收到不同版本的产品,用户对这不同产品的数据会整合到后台的数据库中,最后推出用户体验最好的成品。《邮报》的内容、设计、交互都受到用户的层层考验。

▲年5月18日,《邮报》老板杰夫·贝索斯接受邮报编辑马丁·巴伦的采访。

可以说《邮报》从传统的政治发声器转变为了一个产品供应商。读者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客户,内容生产成为一种服务供应。如何获取海量用户,了解用户需求,并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规模来满足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定制服务成为了最主要的任务。

在一系列的改造下,《邮报》交出的数据相当好看。网站的独立访问数从年8月万上涨到了到年11月的万,超过了《纽约时报》。AllianceforAuditedMedia的数据显示,截至年9月底,印刷版的每日发行量(周日版除外)比贝索斯接手时下滑了18%,这个数字是美国前十大报纸中最低的。

当然,贝索斯将《邮报》收入囊中,也为亚马逊带来了变化,对现有业务形成支持与互补。亚马逊的高级用户可以免费享受半年的《华盛顿邮报》国内版,然后可以4折优惠继续订阅。《邮报》还推出可以预装在亚马逊KindleFire平板上的应用,贝索斯本人也深度参与了产品的开发。目前,亚马逊已经涉足出版业,拥有一家像《邮报》这样的报纸,必定可以扩充亚马逊在出版领域的版图和影响力,获得更多话语权。

▲预装在亚马逊KindleFire平板上的《邮报》应用。

实际上,通过一系列并购、转型,亚马逊也改变了自己只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面貌。除了出版,它目前还拥有电商平台、影视剧制作部门亚马逊工作室、云应用商店AWSMarketplace、云计算平台AWS、跨境电商整合服务DRS等业务,成为一个内部循环的商业闭环。

在大多数人眼中,《邮报》确实在贝索斯手中起死回生,是一种成功的转型。但也有人认为,硅谷接管媒体业,结果将是毁灭性的。《新共和》前主编FranklinFoer在《大西洋月刊》发表文章,抨击互联网大潮之下,媒体普遍以流量为中心,指新闻不断被科技侵蚀。曾经的纸媒从不会把受众需求当作主旨,《新共和》更是持有这种信仰的极端媒体。因此Franklin对“硅谷方式”重塑新闻业极其反感。他的老东家《新共和》经由Facebook联合创始人克里斯之手,尝试数字化转型。他跟一众编辑离开了《新共和》,因为“他们不想为一家遵从硅谷精神而非纯粹新闻的出版社工作”。

他认为科技公司影响了整个媒体行业的精神,降低质量标准。数据让新闻变成了一种商品,要经过市场的检验,这导致编辑们每件事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文章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流量。最终的结果就是受众可能比以前更多,但是新闻的思维却更狭隘。

▲《邮报》办公室玻璃墙上写着贝索斯的话:“最危险的事是停止进化”。

《邮报》在转型过程中也遇到过此类问题。根据年初的数据,《邮报》80%的流量来自于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和邮件。编辑尝试将内容设计得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传播,《邮报》还招募了不少原先在网络媒体工作的员工,他们更懂得如何在互联网上吸引眼球。向Google、Facebook低头的举动引起了不少争议。但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确实在加速改变各个行业,新闻业无法置身事外,甚至可能是改变最快的一个。《纸牌屋》的成功证明了大数据对内容的作用,Netflix本身的商业扩张更体现了科技对媒体的作用。

如今,硅谷科技新贵们越来越多地将目光转向媒体。贝索斯重整《邮报》,是一场互联网时代新闻业的商业模式试验,至少从数据上看,这场试验非常成功。

iWeekly+

科技巨头收购传统纸媒

Facebook联合创始人收购《新共和》

年3月,Facebook的联合创始人克里斯·休斯收购了美国知名杂志《新共和》。一年后,休斯宣布网站的流量打破纪录,纸质版半月刊的发行量也恢复到了5万份的水平。年,他宣布要将《新共和》改造成“垂直整合的数字媒体公司”,聘用了大量新媒体编辑,导致原来的一批编辑离职。但《新共和》的转型并不成功,去年,他把这本杂志卖给了出版人温·麦科马克。他表示,虽然已经投入了万美元和相当多的时间以及精力,但他“低估了把一个古老传统的机构转变成数字媒体公司的难度”。

乔布斯遗孀收购《大西洋月刊》

有着年历史的《大西洋月刊》今年8月易主,新老板算是半个科技新贵——劳伦·鲍威尔,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遗孀。媒体行业向数字化的转型对于《大西洋月刊》杂志产生了很大冲击。在过去10年中,该杂志亏损了逾1亿美元。《大西洋月刊》的数字资产、会务及商业咨询业务在未来3至5年内都将转移到由劳伦·鲍威尔创立的非营利机构EmersonCollective手中。EmersonCollective还投资了新锐媒体Axios,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的制片方也是由EmersonCollective投资支持。劳伦低调到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直到继承了丈夫亿美元的资产,成为硅谷最富有的女性,登上福布斯排行榜时,才被大家注意。

阿里巴巴收购《南华早报》

年,阿里巴巴以2.6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南华早报》以及集团旗下的招聘、户外媒体、活动及会议、教育及数码媒体业务。《南华早报》是中国香港本地唯一的收费英文报纸,创刊于年。《南华早报》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经营情况大不如前,为了节省开支,不时推出新措施,如减少开支及聘请兼职记者,以致近年大批记者出走。收购后,阿里巴巴宣布取消网站的收费制度,转变为一个免费网站。阿里巴巴表示,此次收购将把《南华早报》卓越的编采能力与阿里在数码领域的优势结合起来。但阿里收购《南华早报》后,人们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