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做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体系相关团体标准宣传贯彻工作,提高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推动已认定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加工企业)流通数据上平台,12月9日—13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申报及认定基地企业培训会在广州召开。
本次培训会由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作办公室、广州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广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研究院、广东省蔬菜产业协会承办,采取室内培训+室外新品种观摩会相结合,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其中线上参加会议人数超人,线上线下受众人数近人次,培训效果显著。12月9日上午举行的室内培训会由广东省蔬菜产业协会副会长杨文主持,10日—13日举行室外新品种观摩会。
培训会汇聚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多方代表。会上,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黄穗生为已认定的生产基地及加工企业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平台的操作及数据上传流程。
会议还邀请了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姜百臣作“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品牌联合共建”专题演讲,他重点向与会人员讲解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品牌建设和企业与区域品牌联合共建合作共赢的新路径,助力品牌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
“平台启用后,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将通过该平台供往港澳及内地市场。”姜百臣认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优质优价市场机制,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品牌建设的成功标志着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成功,也标志着中国品牌农业之路的成功。
此外,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所长谢大森就新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的蔬菜产业的新特点进行了专题演讲,他详细阐述了近年来由于农业结构调整、蔬菜产业扶贫、产销信息滞后等因素导致的菜农赚钱难现象,同时介绍了一些新功能蔬菜等新品种开发的市场前景,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发展指出新方向、新思路。
谈及大湾区蔬菜产业发展新趋势,谢大森总结为4个方面,即:新技术普及率不断提高,生产技术不断升级,蔬菜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标准化,产品优质化、品牌化、功能化。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晓丽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规程”为题进行详细的讲解,让未认定的生产基地对申报流程更加清晰,让已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及加工企业更加坚信只有坚持高标准高品质才能擦亮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的牌匾。
室内培训会结束后,杨文带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企业代表参观了柯木塱示范基地。参会代表对基地正在种植的新品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少参会代表表示,希望自己的基地能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会议的召开,为各生产基地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拓展交流渠道,指导更多生产基地成为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为大湾区“菜篮子”的标准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主力军助力。
黄进
杨文
黄进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