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zqbdf/看完电影后,我的脑海中一直回荡着一个和凯恩相似的身影。他们有很多共同点——腰缠万贯,事业有成,断雨残云等等。而他,就是詹姆斯?盖茨比。但两者相比之下,凯恩则更加孤独,因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他都在经历着“失去”——家人、朋友、爱人,甚至是自己。一座富丽堂皇的豪宅,一句意义非凡的“玫瑰花蕾”,一个支离破碎的水晶球,拉开了电影沉重的帷幕。开头水晶球破碎的玻璃上,反射出护士看到凯恩死去后惊讶又着急的神态。这一画面给人以新奇之感,让观众眼前一亮。这样独特的摄影方式,也使它成为了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镜头之一。经过令人疑惑不解的开头和装腔作势的新闻后,我们快速了解到凯恩拥有着普罗大众渴望而不可及的传奇一生。
虽然后半生略显凄凉,但仍给时代留下了巨大的烙印。小报记者汤普森因主编对凯恩的遗言“玫瑰花蕾”产生兴趣,开始着手调查。在整部影片中汤普森多次以背后示人,形成过肩镜头。有时使用影子,但极少有正脸。这样的拍摄手法,仿佛我们与记者平行,以记者的身份和视角采访曾经在凯恩身边的人,更加细致了解这位已故的报业大亨。这些片段,会使我们更加有代入感,不会着重在意记者的问题,而是更加注意被采访者的神态及语气。且全片台词简洁、快速、幽默,虽不晦涩,但意味深长。不仅让人全情投入,给予更好的观影体验,且引人深思,发人深省。随着影片的继续,我们慢慢从伯恩斯坦、利兰、苏珊和管家的口中得知,凯恩曾违背监护人赛切尔的意愿接管《问事报》,并让它成为纽约最畅销的报纸;
干预美国对西班牙的战事,并势如猛虎般竞选州长;迎娶总统侄女,却又出轨头脑简单的苏珊。他们都是凯恩一生的记录者,也对凯恩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他们都被凯恩伤透了心,慢慢离开,并没有成为凯恩的“玫瑰花蕾”。其实看似成功的一生,却因为他要强的性格和不幸的时代,使他成为过去,封存在了美国历史的一页里。他的形象成为了虚假经济繁荣和金融危机时期美国商人群体的缩影。他们利己、冷漠、蛮横,宁可倒掉新鲜的牛奶,任成熟的苹果腐烂也不愿低价卖给失业的穷人,损失自己的利益。
但他们也是孤独的,没有最亲密的人,也因为一些决定而不得不失去些东西。而影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规律——每当凯恩开始出现强势的控制力时,都会形成高反差灯光风格,使凯恩的面部变黑,同时变成大仰角镜头,使凯恩的身材变得高大。语气也变得生硬起来,常以命令的口吻说话。这仿佛那凯恩变了一个人,变得充满权利。其中,较为明显的两处,分别是凯恩决定将“原则宣言”登上报纸前,和命令苏珊继续唱那令她丢脸的歌剧后。这样的画面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凯恩的冷酷。
他带着一种坚定,不可撼动的压迫感,给我们带来恐惧。凯恩这个人霸道,冷酷,极其要强,还带有些许反抗、叛逆精神。他的一生都好像在证明他是对的。执意成为塞切尔讨厌的人,撕毁“原则宣言”,强迫苏珊唱歌剧,在观众席上赌气般地鼓掌。他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或失败,虽然他心知肚明歌剧“真是糟糕透了”,完成利兰没写完的剧评以示理亏。但利兰第二天寄来的东西却再一次挑起了凯恩的怒火,导致苏珊成为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的骆驼,生命也像剧场的灯泡一样,逐渐熄灭。
但为什么凯恩会变得如此专横与自私?因为这一切都来自于凯恩幼小时期便离家,缺失了父母的爱。正如利兰所说:“他只爱自己,也只信仰自己。”他虽然在一开始十分抗拒,但最后被迫不得不服从。在凯恩成长的环境里,金钱代表了一切,使其产生畸形的金钱观和价值观,认为一切都可以用钱来解决,甚至是“爱”。他利用物质捆绑他人使其留在自己身边成为一种陪伴,用来填补缺爱的童年和孤独的灵魂。即使在经济危机来临,凯恩即将破产,也没有放弃这样的念头。
贯穿全片的“玫瑰花蕾”,最后竟然出现在一只即将被烧毁的雪橇上。而“玫瑰花蕾”代表的既不是人,也不是物品,而是象征着凯恩短暂但快乐的童年生活,象征着温暖的家,象征着的美好、单纯的回忆。这些事情他从来没告诉任何人,只是默默地藏在心底,成为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血淋淋的伤疤。而收藏人形雕塑的爱好,或许是因为雕塑可以完完全全属于凯恩,它们没有思想,不会改变,也不会离开;又或许是雕像代表了凯恩曾经的朋友们,它们身上残存着凯恩拥有的回忆。他不仅仅是在收藏雕像,也是在收藏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