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video/
12月5日上午,《百秒穿越百年南粤》作品研讨暨无人机新闻教学圆桌论坛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南方日报视觉新闻部/报网端音视频部协办,为暨南大学新闻教育七十五周年系列学术研讨会之一。论坛组织各方专家、学者,囊括新闻传播学界、媒体业界、无人机创新科技公司、飞行培训机构、虚拟仿真技术研发机构等相关领域。
12月5日上午,《百秒穿越百年南粤》作品研讨暨无人机新闻教学圆桌论坛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举行。南方+董天健拍摄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年6月21日至7月13日,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正式推出穿越机航拍系列短片《百秒穿越百年南粤》,每日推出一条地市秒短片,最后推出一部综述片,通过沉浸式第一视角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南粤光辉历程。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此为契机,邀请学界、业界专家共同探讨新技术在重大新闻主题应用效果和未来发展,以及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展开无人机、穿越机相关教学的思路和实施路径。
南方+董天健拍摄
在共同观摩了短视频作品《百秒穿越百年南粤》后,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刘涛作了主题发言。他用“创新”“探索”“担当”三个关键词,分析和肯定了《百秒穿越百年南粤》系列视频在融媒产品创新上作出的探索。他还分享了“视觉机器”和“视觉欲望”两个概念,认为从无人机到穿越机,视觉机器在不断地发展,对其运用都是去探索视觉机器的表现方式和创新途径。人们不断需要有新的形式,来满足人们的视觉欲望,而穿越机就是在回应我们视觉欲望的一种趋势。
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刘涛。南方+董天健张迪拍摄
研讨会上,南方日报视觉新闻部/报网端音视频部采访工作室主任张由琼——作为《百秒穿越百年南粤》的讲解人讲述了创作心得。他以系列视频中具体几篇为例,分享了穿越机视频拍摄过程中的技术难点,以及在凸显出每个地方特色的同时,拓展红色主题的表达空间。
南方日报视觉新闻部/报网端音视频部采访工作室主任张由琼。南方+董天健张迪拍摄
随后,与会专家与相关负责同志在学术研讨环节发表了独到见解。大家就穿越机为核心技术的融合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在对“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无人机融合新闻教学的新思路的研讨中,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和科技企业的专家围绕无人机相关教学与应用进行了经验分享,提出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方法与路径。
《百秒穿越百年南粤》系列视频主打“时空穿越”,既是穿越机在空间上的穿越,在红色印迹、锦绣河山与现代化地标之间游走;也是时间上的穿越,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到新时代。在时间、空间交错中,演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影像。该视频取得现象级传播效果,目前全网流量超万,在南方+客户端、视频号、微博、“学习强国”平台上均有不俗流量,覆盖主流用户和年轻群体,并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地市中心户外大屏轮番播放,形成立体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处处长、《现代传播》副主编、教授张国涛。南方+董天健拍摄
▌(视频连线)张国涛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处处长、《现代传播》副主编、教授:
在创新方面,无人机、穿越机拍摄实现了人达不到的角度。它们的轨迹比人的轨迹要丰富得多,可以呈现出超乎人的视野的一种视频效果。
广东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中心高级摄影记者徐成。南方+董天健张迪拍摄
▌徐成广东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中心高级摄影记者:
穿越机的镜头感呈现的是一种情绪,这种情绪类短视频非常适合配用排比句解说词,具有感染力。此外,如果在开篇的时候能以带有方言的人物开头,视频的叙事性会更强一些。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喆。南方+董天健张迪拍摄
▌陈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作品评委、广东省高校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这个系列报道可以说是艺术和技术的一种完美结合。从新闻的角度来说,百年、百秒穿越这样的关键词,的确是抓住了新闻点,能够让我们的广大受众了解到广东的百年历史,特别是革命的历史,这个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新华社广东分社图片总监邓华。南方+董天健张迪拍摄
▌邓华新华社广东分社图片总监:
我觉得这个作品应该是国内首个成体系的关于穿越机的系列作品,紧扣建党百年的主题,展现广东不仅是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前沿,也拥有历史悠久的红色遗迹,很有意义。新华社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候也推出穿越机视频“地标之变”,从前期的沟通到后期的操作,确实难度很大。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田秋生。南方+董天健张迪拍摄
▌田秋生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众所周知,人类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变迁,数字技术重构个体和社会,那么传媒作为连接社会的一个中介,也被新技术重构了,它是一种颠覆性的变化。这样就导致了新闻传播从生产到传播到消费各个环节全流程的一个变化,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扶民。南方+董天健张迪拍摄
▌陆扶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作品的特点,我觉得可能是一种“视觉冲浪”,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与“上帝之眼”“天空之眼”的俯拍视角相比,这种“视觉冲浪”更具有运动的特点,更强调视觉的冲击力,而非叙事的完整性。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赵建国。南方+董天健张迪拍摄
▌赵建国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时间和空间上,“百年南粤”有一定的延展性,可以突破百年的时间限制和广东的地域限制,放在整个中国近代的时间脉络里面,来讲述故事。
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国际新闻专业负责人郑越。南方+董天健张迪拍摄
▌郑越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国际新闻专业负责人:
到底哪一些新闻是受到年轻人喜欢的,为什么年轻人会喜欢,是喜欢题材还是拍摄手法,抑或是交互性?我觉得交互性这一块也是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
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曾一果南方+董天健拍摄
▌曾一果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穿越机这种技术可以展现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考虑到这样的视觉展现是面向什么受众,适用于什么题材,是走市场路线还是其他路线,都要考虑。
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教授王玉玮。南方+董天健张迪拍摄
▌王玉玮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教授:
建党百年报道用穿越机这种最新的技术,来制造“视觉冲浪”,年轻人看起来就跟玩游戏一样,会觉得特别有意思。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无人机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主创肖伟。南方+董天健拍摄
▌肖伟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无人机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主创:
我们认为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无人机报道进行虚拟实验建设是迫切的,首先高危的场景没有办法在现实教学中实现,另外现场实验需要各方面的成本,以及试飞空域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我们希望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来提高实验者对这一类场景下的融合报道的能力。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文本实验室主任曹轲。南方+董天健拍摄
▌曹轲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文本实验室主任:
虚拟仿真用重大安全事件来切入,当然我们不希望出现那么多的重大安全事件,但是这种安全事件一出现就不得了,用无人机加虚拟仿真做好教学后,这种极端事件的采访也可以用在日常的采访。
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讲师,无人机项目团队成员周菁。南方+董天健拍摄
▌周菁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讲师,无人机项目团队成员:
我们加大了实践类的课程比例和学分的配置,所以要求学生不管是在媒体融合实践,还是在广告实务的运作上,还有在新闻这一类的影像上,都有一些实践的培养。我们学生的培养的范围半径也是增大的。
深圳大学国家级传媒实验示范中心副主任、广东省级新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黄晓东。南方+董天健拍摄
▌黄晓东深圳大学国家级传媒实验示范中心副主任、广东省级新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无人航拍影像是一种优点、缺点都非常突出的媒介,优点是宏大的场景、独特的视角等,缺点是细节不易刻画、事件跟踪不便等。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媒介,只有媒介的最佳组合。我们要取其所长,扬长避短。无人机在空间建模、虚拟现实中还可以有更广泛应用。
▌赵陈洋河南天勤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我自己给无人机的定义是空中机器人,它在未来能够有类似于互联网+的作用。无人机提供了一个飞行平台,加上我们一些挂载的设备,可以扩展不同的应用。
▌李康北京润尼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部门经理:
目前无人机在使用过程当中或者是在练习过程当中,可能受到安全法律或者是伦理等一系列问题因素的约束。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学生,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无人机的一些相关的性能?确实我觉得虚拟仿真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我们也看到了各类高校的新闻专业,其实也一直在做着这样的实践。
张迪
董天健
符如瑜
王良珏
张迪;董天健;王良珏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