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12月17日,以“发展高质量产业圳示范”为主题的南方日报大湾区行业创新峰会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举行。
本次峰会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深圳分社承办,深圳市南山区投资促进中心、深圳市创新企业育成研究院协办,邀请到行业顶尖学者、产业研究专家、领军企业家展开前沿观点交锋与深度探讨,畅谈“十四五”期间的深圳行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城市融合等话题。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等先后发表演讲。
“当前的深圳,进入了‘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历史黄金发展期,又迎来了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双改’示范的重大战略机遇,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本次峰会可谓适逢其时。”深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李勇在峰会致辞时表示。
在李勇看来,产业园区是深圳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和推动引擎,在深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未来,各园区要实现优势互补,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经济深度融合发挥更大作用。”他说。
值得一提的是,年度社会责任贡献企业及组织奖、年度社会责任口碑案例奖、年度社会责任创新案例奖、年度行业发展贡献奖、年度行业发展创新奖、产业/园区类奖六大奖项同步在本次峰会颁出。
撰文:张秀娟李荣华冯少文邱永宽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鲁力
■观点聚焦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
未来30年粤港澳大湾区会展现巨大空间效应
在主题为《湾区发展与创新研究》的演讲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唐杰认为,未来30年粤港澳大湾区会展现出巨大空间效应。首先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极点带动、轴带支撑和网络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生产力布局,与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发展,形成新的沿海开放带。其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深化与中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合作交流,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对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通过“一带一路”的支撑,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在这样一个空间格局下,创新是引领大湾区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引擎。”唐杰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在于创新,发达的交通网络与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教育资源与高度聚集的人才、良好的创新机制与风险投资环境、完备的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包容开放的对外窗口是其中重要发展要素。”
可以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动了空间均衡,过去的城市竞争模式变成分工合作模式,各地市围绕一个重点产业进军,分工合作在加快。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唐杰认为,深圳有条件、有责任担当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成为动力澎湃的“发动机”,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
中国企业
在全球供应链中
要从四方面升级
“高质量发展包括经济体对自身供应链条要有高把握性。”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网络体系中需要再定位:向上游发展,提高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在中游精选,从事制造、创造增加值大的环节;向下游延伸,积极发展渠道和品牌服务环节;向配套拓展,进入关键零部件设备制造领域。
随着外部发展环境的重大调整,粤港澳大湾区如何促进全球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曲建认为,过去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只是供应链体系中的一环,未来,尤其是“十四五”期间,中国核心产业区域要对自己的功能定位再升级。
《经济学人》年一份报道,将深圳评为全球最成功的经济特区。而从过往粤港澳大湾区出现的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新区、自由贸易区等各类国家级产业园区类型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中国市场化和创新性最高的区域。
■专家建言
“把产业园区打造成大湾区产业经济发展排头兵”
在峰会沙龙环节,主办方邀请了来自政府、产业运营方、资本、企业和产业研究方面的学者,共同探讨“‘双区’‘双碳’背景下的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深圳市产业园区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深圳创新育成研究院院长郭宏伟表示,本次沙龙将以政府的产业政策趋势、产业园区发展规律、产业园区服务体系的打造、不同所有制园区的投资方和运营方对产品的定位、产业的定位等维度开展深入交流。他表示,要把园区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经济发展排头兵、先行者。
在营商环境方面,福田区一级巡视员、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学院特聘教授兼名誉院长李振河认为,创新、法治是深圳成功的双密码。在产业空间方面,深圳市龙华区二届区政协副主席王志毅指出,目前深圳发展高端制造业的空间是不足的,很多企业都有空间上的诉求,想留在深圳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中科美城创始人、深圳技术大学客座教授李永洲则建议,孵化器是产业园区的核心代表,它是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产业聚集和资源聚集的重要载体,营商环境和政策宣介的重要一环。“可通过这一重要平台,帮助深圳培育出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产业园区的创新模式上,中国新产业联盟原总干事、招商蛇口产业研究院原院长段景伦认为,未来园区应该还会有第五代的虚拟园区。关于REITs基金在产业园区的运用,燕鸟资本集团合伙人、联席总裁石小聪表示,在资产还没有完全成熟阶段,可以通过提前介入、联合产业运营商、原始权益者,三方共同来运营园区,将一些还没有达到标准的园区,通过资本赋能把园区培育到达标。
关于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深圳汇思诺科技公司董事长、广东省产业园区协会副会长刘长春表示,园区是一个天然数字化的生态,产学研的成果与研发对接,成果、产品加速推向市场,企业可以通过园区平台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