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繁华地崛起新地标,广州粤剧院即将与公众见面!
在广州市最繁华的珠江新城片区,市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广州粤剧院即将整体完工。曾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是广东传统文化和艺术瑰宝,即将开放的广州粤剧院作为岭南文化新地标,将成为振兴粤剧的艺术基地和全球粤剧的文化中心。
广州粤剧院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地下3层,地上16层,包括座大剧场、座小剧场、3个60座小电影院、文化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该项目由中建四局承建,与其西邻的红线女艺术中心在三层通过连廊连通,以一体化设计实现观演、展览、交流资源配置共享。此外,剧场主楼的大面积开敞屋面将打造为室外生态粤剧茶馆,供人们在观演期间休憩。
“南国红豆”焕彩文化殿堂
广州粤剧院整体外观采用蜿蜒的曲面设计,好似粤剧花旦挥舞的水袖般柔美飘逸,与相邻的红线女艺术中心的动感造型一脉相承。剧场主楼和配套副楼刚柔并济交织在一起,将传统粤剧表演中龙凤跃动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雍容华贵的色彩更彰显独树一帜的粤剧文化。
踏入主楼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恢宏的首层大厅,大厅足有4层楼约20米高,内饰风格糅合传统与现代元素,有着典雅中不失活泼、既敞亮又极富韵味的空间感。在剧院大堂、剧场等内部设计上,剧院沿用粤剧元素——“水袖流苏、南国红豆”的理念,以红、黑、白为主色,墙面和天花流动的线条犹如“水袖”舞动,星星点点的灯光宛若嵌入天际的“红豆”。
大小剧场是广州粤剧院的核心,其设计理念分别源于粤剧的别称——红豆和红船,蕴含着丰富的粤剧历史文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剧场星罗棋布的灯光仿若洒落在白色墙面上的“红豆”,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广州粤剧院项目技术总工龙尚儒眼里,点点“红豆”更像是一面面“放大镜”:“任何瑕疵,在密集的灯光下都无所遁形,这就意味着天花、吊顶、墙面……观众目光所及的地方,都必须是严丝合缝的”。
为呈现独特的岭南文化设计理念,满足声光电剧场演出效果,项目技术团队采用BIM加装配式GRG施工模式,同时,通过声学模拟分析建立模型、分段编码,将模型导入数控机内进行模具及成品生产,再按照编码运至现场安装,从制作到安装经历了3个月时间。
“当然,安装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龙尚儒回忆说,在安装大剧场二楼看台拦河时,有一段10平方米的双曲面构件先后制作两次,仍达不到精度要求。情急之下,工作人员将厂家请到施工现场进行实测,反复调整模型导入数控机,最终制作出尺寸标准的构件完美嵌入。
科技赋能营造视听盛宴
广州粤剧院具有跨度大、结构空旷、体型复杂等特点,特别是剧场大部分区域为高大支模,最大梁高度比普通住宅楼一层楼还高,光是钢材就要耗费吨。中建四局的建设者们始终不忘以“文化建筑”为引领,利用新兴技术手段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项目取得了系列科技成果,实现了多功能剧院的设计建造,为国内外影剧院建设提供了先进经验。
龙尚儒介绍,为解决项目场地狭小、结构复杂、设计功能繁多等难题,设计、施工团队选择全过程运用BIM技术,为各专业提供精准的可视化模型。通过BIM技术将抽象的艺术线条化为实体,将粤剧元素融入城市景观,并比选出最佳方案。
项目既要满足人流集散需求,还要精准确定大小剧场布置模式,碰撞检查解决管线冲突。同时,通过BIM技术对建筑日照,场地风环境、热环境等进行分析,提高了剧院建筑的雨水利用率,实现了降噪、节电等节能目标,符合中国绿色建筑一星标准。
为了让剧场达到最佳声光效果,项目采用了多种科技手段,在设计施工中综合考虑装饰材料、剧场形状、舞台设计、声光协同安装等因素,一方面,将剧场BIM模型直接导入声学模拟软件进行专业分析,将空场混响时间T60从1.41秒降低至1.21秒,最大程度满足国家规范。
另一方面,经过三维声线分析,利用多重曲面天花、墙面流线造型、双曲面拦河等,调整声音的反射与吸收,使一次反射声覆盖整个池座观众席,增强声音的丰满度、活跃度、空间感和环绕感,并配合精致的舞台装修,为观众提供最佳的舞台视听效果。
凤冠覆红颜,霞帔美人肩。伴随着广州粤剧院的即将建成,粤剧艺术将在都市繁华处绽放异彩,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留住城市文脉贡献力量。
郎慧
吴琼林为诚
郎慧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